PPP模式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向社会资本开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可以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因此,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PPP模式,发改委和财政部也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对PPP的各个环节进行明确和规范。
2014年11月末,财政部推出第一批PPP共30个示范项目,目的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实施范例,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去年5月,发改委在其门户网站开设PPP专栏,向社会推介PPP项目1043个,总投资1.97万亿元,项目范围涵盖水利设施、市政设施、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多个领域。在中央示范项目带动下,各地相继推出试点项目,据统计,1年多来,中央和地方共推出PPP项目1860个,投资规模达到3.4万亿元。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落地签约的项目仅2000多亿元。
首先必须承认PPP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建设本身有回报,由政府和市场承担。中国的PPP从设计来说,本身就承担了缓解地方财政压力,甚至降低地方财政风险的功能。比如对于融资平台的处理,在地方债的设计时,就包括用PPP置换过去的融资平台。从这个角度来看,肯定是利大于弊,过去的融资平台太不规范,PPP要相对公开透明。但也应该看到,这个PPP和理想的PPP还有一段距离。如果没有融资平台,没有地方财政压力,政府和社会资本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一起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很理想的状态。但现实是,地方政府在过去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融资。原来预算法不允许地方政府举债,直到新预算法出台,地方政府才可以通过发放债券的方式举债,但这就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过去的存量债务怎么处理?二是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地方政府怎么办?因此,PPP就成为了一个较好的融资方式。
在拥有智慧城市照明PPP合作运营成功经验的山东亿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看来,一个良好的PPP要求政府和社会资本之间是平等的,因为要长期合作,如果没有好的制度框架,将很难实现。因此,越是政府治理水平高的地方,PPP成功的比例越高;反之越是政府治理水平相对落后的地方,PPP成功的比例越低。但当前的现实是,越是治理水平低的地方,越希望寻求一个载体来缓解财政压力,并解决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而PPP则是这样一个载体。